|
前言/Preface
约翰·伯格说,“当我们阅读故事,我们就栖息在故事里。”,我们即是历史的剧作者,同时又是历史的剧中人。
西安美术学院的摄影专业创办于1995年,是国内美术学院中最早一批开设摄影专业的院校之一,自1998年第一届专科学生毕业至2017年这届本科生毕业,已经整整二十年的时间了。而这二十年,也正是中国当代摄影发展最为重要的时期,大量的艺术家纷纷用影像的方式关注现实,表达自我,介入时代,对原有固化与封闭的摄影界进行了有效的精神反哺,也使之成为日后中国当代艺术影像媒介热的重要基石。
中国人喜欢讲自古英雄出少年,纵览历史少年才俊代代辈出,而在古时男子二十岁行时,需行加冠礼,表示已成年。二十之青年富于青春,学性方勃,顽劣尚存,是一个人最为理想主义的时期,常常会思考“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这样的哲学问题,因为这个阶段是一个人寻找差异、确立自我的重要时期,疑问于自身的意识于他人意识的差异,是对本体的把握,从人生意义上来讲,是对自我的把握。对本体的把握,也是个性觉醒和思想独立的开始。通过一年的时间,你们满怀热忱,不断试错,反复实验,最终用摄影、电影、录像等多种媒介殊途同归,抵达自我。
都知欢聚最难得,难奈别离多。人生到了某个阶段,真正重要的东西会越来越明确,请你们懂得珍惜拥有,也学会尊重失去。
董钧
参展毕业生:
陈鹏宇 程玉婷 崔梦迪 高苗子 黄一欣 李霁璇 莫智满 任丹丹 宋庆浩 吴钰滋 熊业腾 张佩瑶 戴梦钰 黎嘉铭 刘秋雯 吴泽芳 杨佳琦 姚海娇 张鹏东 张艺凡 姚文慧 袁琪 崔乾堃 张昕童 方雷 丁钊 苏洋 姚佳雯 李祥 张雨薇 黎琨
指导教师:谢爱军 董钧 苏晟 杨晨
(排名不分先后)
题目:《浮生六记》
作者:崔乾堃
类型:摄影
尺寸:尺寸可变
作品阐述:
以六位陌生人分享各自手机中最不舍得删除的照片的文字化描述作为背景,采取自己想象的方式去还原和排演那些值得被铭记的私人时刻,用行为本身去参与并进入他人的世界。或许自己拍的和他们描述的照片内容大相径庭,但正是种不确定性吸引着我,相对于一成不变的创作模式,变幻无常才显得极为珍贵。
《浮生六记》系列
展览现场
作品名称:《www.》
作者:陈鹏宇
类型:拼贴摄影
尺寸:56×34
作品阐述:
随着网络生活的发展,社交方式的转变。我利用拼贴的方式将纷杂的网络事件进行整合,使之变成一个新的场景,来传达具有时效性意义的幽默感。影像与录像的结合,将一种网络尾行的行为表现出来,记录这种具有窥探与被窥探,消费与被消费的行动轨迹,而这种行为的背后,正是这网络背景下的你我。
《www.》系列
展览现场
作品名称:《840》
作者:戴梦钰
尺寸:尺寸可变
类型:摄影
作品阐述:
因童年长期往返南北方两地,以每次回故乡父亲驾驶的导航公里数作为作品名称 ,并且以98年被洪水冲垮的祖屋作为拍摄起点 来记录沿途的故事 ,这仿佛是对故乡的一次重新认识也是对自我身份的一种重新构造。作品采用了6×6胶片相机进行拍摄,大约拍摄了300张彩色负片,展览时选用了其中20多幅放大,剩下的照片编辑成了一本书放在现场。
《840》系列
展览现场
作品名称:《祈律》
作者:程玉婷
类型:摄影
尺寸:尺寸可变
作品阐述:
天主使太阳上升,光照恶人,也光照善人;降雨给义人,也给不义的人;(玛5:45-46节选)
快节奏生活的可能让我们失去了人性中最纯粹的东西,纯真不只属于小孩子。本幅作品拍摄了三位天主教修女,她们一生都不会结婚没有孩子没有自己的财产。完完全全的将自己奉献给心中的信仰。我拍这幅作品可能不只是一个简单的人物容颜了,或许是灵魂深处的肖像吧。
《祈律》系列
展览现场
作品名称:《扫兴》
作者:杨佳琦
类型:摄影
尺寸:10x10
作品阐述:
"女权主义",是我的毕业创作里的一个明显的概念。在我看来即使是在当今社会,女性在社会中扮演的第二地位仍然是一个显而易见的景象。即就是脱离了社会,在家庭这样私密的空间中,女人仍然扮演着卑微的角色。然而此时我们还并没有倡导提出为女性争取地位的理念,只是简单的呼吁,女权主义提倡的仅仅是男女平等。在我的作品中我大量的表现了以自己身为一个女性的角度发声,即使在看似男女平等的今日女性也并没有完全得到社会集体的尊重,仍旧是一个半开放半封闭自身的状态。什么时候才能真正实现全人类范围内的男女平等。需要更多力量来一起朝着一个方向努力。
《扫兴》系列
展览现场
作品名称:《秘密花园》
作者:姚佳雯
类型:摄影装置
尺寸:尺寸可变
作品阐述:
每个人都有想要去探索未知的心,我将照片以灯箱的形式放入其中,当人们打开柜门的一刻,有的人会被突然的视觉效果冲击,有的人会驻足,有的人会走掉,但是他们已然窥视了一个女孩的心思…
《秘密花园》系列
展览现场
作品名称:《我在未来的某一刻》
作者:崔梦迪
尺寸:70×47
类型:摄影
作品阐述:
这组作品是围绕着自身来进行创作的,充分调动自己去演绎虚构的未来。以自拍的形式设定一个未来自我的一种生存状态,通过这一系列设定的场景来传达对于未来身份的自我探讨。
《我在未来的某一刻》系列
展览现场
作品名称:《运石》
作者:宋庆浩
作品类型:摄影/综合材料
作品尺寸:尺寸可变
作品简述:
本组作品选材自家乡县城周边,地处泰山山脉西余脉与鲁西平远交界处,属低山丘陵区,记忆中仅有山丘也慢慢被地表采石场开采成平地。创作分前后两部分,前期使用 4×5 大画幅黑白底片拼贴方式,偷偷拍摄禁止开采的采石场场景,后又与采石场联系以购买者身份快递运来石块样本,对样本进行再创作以得到臆想中山峰影像,来对整个石山的搬运思考。
《运石》系列
展览现场
作品名称:《惘》
作者:高苗子
类型:摄影
尺寸:60x43
作品阐述:
这组摄影作品,建立在以城市为背景的肖像与带有破旧建筑的郊区风景之间的交替关系上。我将社会的现状,我与朋友们要面临的问题,身为女性在社会中可能会遇到的挑战,朋友们身处城市的现状,利用镜头之外的事物,以一些可能并没有太大意义的手势,动作,表现在这组摄影作品里,以表现我们在城市背景下的孤立与独立,对未来将要与这个城市产生联系的不安与期待。
《惘》系列
展览现场
作品名称:《与物语》
作者:吴泽芳
类型:摄影
尺寸:50×50cm
作品阐释:
作品中的物件一部分是外婆的物件,一部分是外公生前使用过的。做这一组作品的初衷是亲近的长辈相继离世,引发我自身对于我们本身与离开的人之间的联系与对时间的思考。一个人的物件能够投射出一个人的影子,当一个人的物件一点一点展现出来时,整个人的形象也随之明晰起来,那么如果一个人离开后他的物件一直存在,某种意义而言这个人也就一直存在,人与人,物与物,人与物,一条隐约又强烈的纽带将之联结,因此离开的仿佛以另一种方式重新呈现。
《与物语》系列
展览现场
作品名称:《这个城市》
作者:李霁璇
类型:摄影
尺寸:尺寸可变
作品阐释:
以城市题材纪实摄影的形式将街头巷尾的光影糅合。这组作品是我自身对这个城市的记忆、认识、理解。用另一种角度看这个城市。
《这个城市》系列
展览现场
作品名称:《来年春天》
作者:丁钊
类型:纪录片
时长:37min
语言:陕西方言
字幕:中英文字幕
作品阐述:
本片以一所由国家投资建设的养老院为背景,记录了主人公老毛(毛方健)在王莽区域敬老院的日常生活与春节期间等待朋友看望自己的故事。期间,老毛经历了一些事,到了约定的时间,朋友却没有来,但是老毛坚信朋友在未来的某一天会按约而来,孤独地等待着。
《来年春天》海报
作品名称:《成长与逆境》
作者:姚文慧
类型:摄影
尺寸:尺寸可变
作品阐述:
你遇到的第一次带给你初恋感觉的女孩叫什么名字,和你一样大活在另一个世界的女孩叫什么名字,遇到打鼻钉周游各地的潮奶奶叫什么名字,这不是你的名字,只不过是一点简单的故事,她的气质围绕在她身边的事,她们即在哪里存在就在哪里绽放。
《成长与逆境》系列
展览现场
作品名称:《被遗忘》
作者:任丹丹
类型:摄影
作品尺寸:46×150
作品阐述:
在这次作品中就特别想拍有关农村留守老人的题材,我回到了自己的老家,也去周围的村庄,深入了解了农村老人的生活状态和询问了家中情况,大部分老人的子女都是外出打工了,也有外出做生意的,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不能经常回家看望老人,也有一部分家里情况还一好点的,赚到钱在城市买房子的,接老人去城市生活,但是老人不习惯城市的生活,便也留在了村里。这些老人处在一种被大家所忽视的灰色,但又为人所不能忽略的位置,拍摄是为了是他们被人们能遗拾起来,给他们一段回忆的晚年,就像我们都要保留自己的童年一样。
《被遗忘》系列
展览现场
作品名称:《六月》
作 者:张鹏东
类型:摄影
作品尺寸:尺寸可变
作品阐述:
这组作品想表达的是对抽象语言视觉化的一种新的尝试和探索,寻找一种新的视觉可能性。我把自己对这组作品创作时经历、记忆和感受以这种方式呈现给出来。作品主要由黑白和彩色两种胶片,来区分这段创作历程的心情和状态,以碎片化的形式展示出来。之所以胶片为载体是因为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数字摄影和手机摄影的快速发展,传统银盐胶片摄影的快速淘汰,人们获得照片的方式变得十分随意、便捷和快速,银盐胶片给人一种正式和严肃的仪式感,可以更好的表达主题……我通过6个月断断续续的拍摄,用这种类似装置艺术的摄影方式,来阐述的记忆这种抽象的概念。主题就是为了探究人脑海中碎片化记忆对视觉艺术的影响。这组作品采用了6种不同的照片画幅,分别代表了相机从诞生以来的发展和在各个时期的标志性的变化。从暗箱过渡到单反,从胶片过渡到数码,也是对摄影史的发展变化简单诠释。
《六月》系列
展览现场
未完待续...
编辑:丁钊
图文版权为“实验影像工作室”所有
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
微信号:syyx2011 |
|